鬼吹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以来电视剧行业的喧哗与骚动,被 [复制链接]

1#

日前,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青年剧评人杨文山所著的新书《追光:电视剧与时代精神》正式上市。线下各大书店,当当、京东、天猫等网络渠道均有销售。

本书为独舌丛书之一。选择评论的作品和现象多集中在年以后,这是影视行业在资本化的助推下,野蛮生长的“镀金时代”。如今,资本的飓风刮过,本书的核心与重点是盘点过去几年的得失,给国剧资本化跃进留一份备忘录。

这本书有哪些特点?书名有何寓意?写作过程有何得失?目标受众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独舌记者与作者杨文山进行了一次交流。

Q1:“追光”一词,在文娱行业大家第一反应是综艺《追光吧!哥哥》,为什么用它做书名?简单谈一下《追光:电视剧与时代精神》一书的缘起。

A1:首先要感谢李星文老师,因为这本书是李老师提议出版的。当时,出版社希望书名与独舌出版的上一本书《戏精:当代观剧指南》构成一定形式上的关联,要找一个二字书名打头。我们讨论了好几个都不太理想,“追光”其实是李老师最后的建议。

后来有朋友问我,“追光”是不是有“追逐荧屏之光”之意,我觉得好像也讲得通。我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文字表述,可以引发很多联想,也不需要有个固定的答案。事实上,现在不少电视剧剧名也有这样的趋势。

其实,书名还有一句“电视剧与时代精神”,我在“自序”中详细解释了它的含义。虽然“网剧”对“电视剧”的命名权造成了冲击,但作为一种大众艺术,总归是跳不出“讲好一个好故事”的内核,“电视剧”的叫法足够古典,这是我固执的坚持。

至于“时代精神”,一方面,在我们的主流话语中有这样的说法,它侧重于文艺反映时代;另一方面,它来自我大学时的阅读记忆,源自德文Zeitgeist。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曾经以《时代精神》为书名,写过一本专著,论述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我想强调电视剧在中国大众文化中的位置与它被主流文化界长期忽视的反差。

我年开始在影视独舌工作,刚好赶上了电视剧行业的裂变时代。“一剧两星”*策开始实施,资本流入影视业,网剧开始兴起……乱花渐入迷人眼。李老师是传统媒体人出身,一直鼓励我做研究型记者,独舌的口号是“做有价值的思想分享”;我当时也有考研碰壁、“梦断学术圈”的心结,于是乎,在潜意识里把这份影视自媒体记者工作,当成了一种田野式在场的研究,以浇胸中块垒。

在独舌工作期间,我不断尝试,从比较狭隘的论文式写作,蜕变成相对大众化的媒体写作,逐渐形成了一点自己的风格。《追光:电视剧与时代精神》一书便是对我过去几年所做电视剧评论的一个精选集。出版社编辑提炼的“聚焦后电视剧时代的优秀剧集,解构互联IP时代的精彩影视”,我觉得还挺精准的。

Q2:书中的文字好像也不全是剧评,甚至纯剧评的比例比较少,有文艺批评的视角,也有产业分析、社会科学等视角,这种风格是怎样确定的?

A2:简单来讲,因为书名叫“电视剧与时代精神”,所以我不仅写电视剧,还写“时代精神”。事实上,这种“泛文化评论”的风格,和我平时写电视剧评论的倾向有关。

首先,我有意识追求一种跳脱出纯文本分析的评论写作。我首先是媒体工作者,电视剧的篇幅比较长,我希望我的文字可以与没有看完全剧的读者找到互动的空间,因此多元化视角便是一种传播策略。

其次,如果把国产电视剧当做一种“人文”领域的文本来研究,客观地讲,有相当大一部分基本上是乏善可陈的。如果把电视剧当做一种“社科”意义上的文本,那么将会迎来一片广阔的天地。有时候,把电视剧放置在“文化研究”的框架中进行分析,其实会更有针对性。

再次,我本科的专业是“文化产业”,它提供给我一种分析文化现象与文化消费一种综合性的视角。除了文艺视角,产业视角也是我经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